文域生活2.0
1. 作品背景與環境介紹
隱身於台北市的南京東路三段一帶,鬧中取靜的街坊巷弄,將都市的繁華與舊式民宅的沉靜分隔開來,形成歷史、當代涇渭分明又和諧統一的別樣區域,這裡除了純樸的住宅,也吸引許多咖啡廳業者、特色餐館及書店進駐。本案為崢嶸半世紀的老宅,歷史脈絡淵遠流長,其經過一代又一代的經營業者,不僅遺留下歲月的痕跡,亦承載著無數動人的創業故事。而每一次的改造整修、承讓接手都極具意義,不同時期的人文符號、精神氣質的積澱,都讓老建築的靈魂更加飽滿。基於前身為攤販結合服飾店的複合型零售空間,我們審慎分析了地域環境的獨特性,以及與鄰里周邊的共生關係,透過低限度的整修,保留老宅獨具韻味的時間刻痕,同時將之改造成設計公司孵化創意的基地。
2. 整建維護面向
本案原先門口雜亂擁擠,導致採光受限、空氣不流通。為提升室內空氣品質達到自然通風的效果,我們重新整理門庭,保留原始斑駁的鑿面紅磚牆,並種植薜荔作為前院的景觀綠衣,在都會生活裡創造屬於工作環境的小綠洲。此外,在老屋翻修過程中,我們盡可能修舊如舊,以低限、不過度加工的手法,採用生鐵、夾板、水泥粉光等材質,呈現老宅原有的面貌和韻味。新增的材料也不使用強力膠或多於的塗裝,降低了許多不必要的資源浪費,也符合物盡其用的觀念。針對原大樓管道間漏水問題,我們以天花橋架解決新增水電管線及排水問題,簡化空間中多於的干擾,同時於幹管底端新增集水盤,將漏水導入老屋排水系統,賦予清爽乾淨的全新環境。考量空間型態由零售商店轉為設計共享工作室,室內透過前後貫通的開闊格局、大面玻璃窗景,使場域的每一隅角皆深受陽光的眷顧,也特別於後陽台新增紗窗,來降低1F蚊蟲對工作環境的干擾。內部彈性自由的隔間、造型獨特的吧台設計,以及洋溢人文氣息的書牆,不僅滿足多元化的商務需求,也強化了品牌獨特的美學基因與價值。
3. 公共性說明
本案擁有難能可貴的庭院,先前作為攤販的販賣區及工作區,埋沒了天生良好的景觀視野,多餘的贅飾和招牌布條,也遮掩建築原始的結構之美。對此,我們將原先封閉的自用庭院,轉化為半開放式的社區客廳,建立起與鄰里、周圍環境的共生關係。寬敞開闊的空地巧用植栽牆、盆景、花圃等自然綠意,圍塑生機蓬勃的院落,藉由悠閒寫意的氛圍,招引野貓、小鳥、昆蟲等駐足停留,溫柔地開啟親近自然的途徑。循著永續環保的理念,不抹除上一段故事的痕跡,而是選擇保留斑駁的舊木門、台式老窗花,以及施工使用後的木梯、剩餘電纜線作為造景的裝飾,透過「疊加」的方式連通過去與未來,展現「時光」的意義。而畫面頹美的質感,薈萃出時間陳釀的人文溫度,毋須刻意塑造,足以吸引人深入探索。
4. 經營或使用情況
我們提出「共享設計工作室」的想法,邀請幾位設計工作者一同加入進駐,藉由共享的概念解決空間機能重複的問題,例如會議室、材料室、事務區及茶水間等,如此一來,既能滿足工作室的機能需求,同時也能大幅降低營運成本、提升空間的使用率。此外,剝離辦公室制式的框架,伴隨著綠意與書香的舒心環境,以工作融於生活的理念,催生出全新的辦公體驗,我們期望讓員工在努力投入工作時,依然保持身心健康、每天充滿幸福感。而悠閒的庭院環境、愜意的書店氛圍,如此細膩有溫度的空間,促使了街坊鄰居前來交流互動,經由分享生活的美和感動,讓這股溫暖在社區間蔓延開來。
5. 故事分享
身為創意工作者,我們透過日常的設計工作訴說生活之美,並藉由藝術薈萃、創意加值的概念,傳遞出一則則精彩動人的故事。深知設計者的工作常態與環境,我們以自身使用經驗,去感染更多志同道合的夥伴朋友,針對老屋改建及辦公室裝修,並非只有大興土木的選項,在都會中如何與環境友善共生,更是值得我們不停思考的議題。藉由工作環境的改善,我們能深刻感受到四季的變化,植物的生長與凋零,昆蟲、鳥及貓的親近相處,這是我們過去在辦公大樓裡的工作環境所感受不到的樣貌,而這樣的工作環境轉變,對設計工作者本身來說是一種創意也是突破。